回歸醫學基本法 (身體不適尋醫,用物質行為醫好身體,回復信心正常生活。最終醫生是心理治療師) 。 
                 無框思維(無中西文化方法框,只以科學實效為本)。練習健康心態,治未病,助醫病,增健康。
    減少用藥、化驗手術及其壞處。補充現行微觀身體醫學(Bio-medical model,Virchow1865) 殘缺的心。
    有系統地制止微觀找病醫學制度進步下,普遍醫病心理變壞而不自覺,甚致習以為常用手術醫焦慮。
                      小眾醫學,個人醫學,宏微觀醫學。 應用於身體病,接通疾病下通往健康之道之腦神經線。
    Return to Basic Law of Medicine (Mending mind/hear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and heart skills)
          Using less drugs, tests or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body disease or Dis-Ease.
       Disease Care or Health Care? Stop using surgery to treat anxiety  arising from Disease.
    Think outside, and inside the (Physical) box for better Disease management and healthier life.
     Are you looking for disease or health from your doctor? Breaking the barrier from Dis-Ease to Healing, Health and Serenity.
    就算你完全不信西醫,或很正面思維,有身體問題很大機會負面驅動找身體醫學專家(西醫)。治病養生先必要自知之明,才能知人者智。
    現行主流身體醫學制度系統已被證明快速傷害身體健康的人(英國醫學雜誌 BMJ 2012-05-29*)。你仍習慣以偏(身體)概全(身心)思維?

    gallery/attachments-Header-image_6

            有同業內科醫生於數年前可能因工作繁忙,感胸口不適,要心導管手術照過沒有血管窄才放心,雖然明知導管檢查有中風、死亡風險。作為醫生,本人以前都以為 70%塞血管要通波仔才放心 (簡化思維,醫療信息病毒化為置安心預防心病發作手術)。直致深入研究心臟病及其他病文獻、明白選擇心理學、身體健康學、心理健康學及練習健康心態,練習減少控制人性 怕病 (向病思維)怕死收窄視野偏聽弱點,擺脫只向病思維, 減少不安症發作,減少心急決定。

           發覺不少人冒死用手術醫心理,圖片發現身體變化 (日常生活感壓力習以為常引致身體不適,又助長身體健康自信心低,壓力昇高找行動釋放壓力。行為目標

    投射於圖片  oculo-stenotic reflex,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746015   ) ,心臟病文獻證明,心不安引致手術。手術 (信物)可以只是儀式(他人行為)治療之一。

            大量心臟文獻及心臟醫學會共識,除了心臟真身急症而不是心理心急症發作,心臟病或心理病胸痛應用藥而不是通波,以避免危險 (證據見下文)。

            以下分析人們冒死做「置安心預防手術」心理,心理決定行為,引致後果。只注重手術技術(用醫身體術醫心理,不用醫心術醫心理) 不能解決向病病態思維引致的原本不須要的死亡或手術併發症。

    2012年醫學研究,如何停止錯誤通波仔潮流,變回先吃藥?

         雖然大量心臟文獻及心臟醫學會共識 (見下文),除了真身急症而不是心急症發作,心臟病胸痛應用藥而不是通波,美國 400,000穩定胸痛心臟心急

    (conscious stress illness)或不安 (subconscius stress) 病人,仍選擇冒更大兼即死機會通波仔,求安心,引致心臟醫生不足。又帶來 即時100  份 1  死亡或中風,長遠效果不比吃藥好,但即時解除病人焦慮,令病人滿意放心。病人不會有 150-200個  (Dunbar number) 親友通波仔而致死,自以為好彩通波仔救命。說「須要」做手術,形成宣傳給親友。其實是心理層面,沒有「心理醫學」治療,才須用手術醫心理基本上重覆醫學文獻證明,可以坐在醫生室討論應否通波仔的,絕大部份應吃藥為最好選擇,死亡率較低。除非病態思維引致壓力荷爾蒙上昇引致「內心不安症」(subconscious stress hormone illness) 發作,要行為醫心理,推動錯誤判斷,而醫生又尊重病人選擇自由。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9_turn_tide

    Widespread use of stents questioned

    28 February, 2012 Nyssa Skilton 2 comments

     「廣泛使用通波被懷疑」。

    人性弱點、群眾心理,找大眾安全感,引發潮流

           1977 ,第1個通波仔手術。

            之後,通波仔手術逐漸應用於急性冠心病 (ACS)或穩定心絞痛冠心病 (stable angina)。前者證明有效。後者(穩定心絞痛)之下,醫患見血管窄受驚,未有明確數據證明下,相信通波仔比較吃藥好。越驚越要即行動做多些安心事。不驚但仍不放心之下,考慮之下仍會唔做唔安樂。

          1992 研究

    A comparison of angioplasty with med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Veterans

    Affairs ACME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1992; 326(1):10-6 (ISSN: 0028-4793)

    RESULTS: A total of 107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medical therapy and 105 to PTCA. PTCA

    was clinically successful in 80 of the 100 patients who actually had the procedure, with an initial

    reduction in mean percent stenosis from 76 to 36 percent. Two patients in the PTCA group required

    emergency coronary-artery bypass surgery. By six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16 patients had had

    repeat PTCA.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five patients assigned to PTCA and in three patients assigned to medical therapy.  

    80%成功通波仔,76%變為36%收窄2%要緊急搭橋手術。人們簡化手術簡單直覺 all or none thinking error 思維以為 好易通 及 全

    通。  通波約5%心臟病發,吃藥3%。通波止痛及改善運動能力效果略好。

      1997 研究  Coronary angioplasty versus medical therapy for angina: the second Randomised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f Angina (RITA-2) trial. RITA-2 trial participants. Lancet. Aug 16 1997;350(9076):461-8       穩定

    心絞痛病下,
    通波 v 吃藥 增加心臟病發死亡機會。6.3% v 3.3%

    Death or defini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ccurred in 6.3% of the balloon angioplasty patients and in 3.3% of

    the medical patients; only 44% of the deaths were actually due to heart disease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161446-overview#showall)

        1999研究    Pitt B, Waters D, Brown WV, van Boven AJ, Schwartz L, Title LM, et al. Aggressive lipid-lowering therapy compared with angioplasty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torvastatin versus Revascularization Treatment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Jul 8 1999;341(2):70-6

         The Atorvastatin Versus Revascularization Treatment (AVERT) trial found that 13% of the medically treated group and 21% of the angioplasty group had ischemic events at 18 months, .......[8] A total of 341 patients with stable CAD symptoms, normal left ventricle (LV) function, and class I or II angina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balloon angioplasty or atorvastatin therapy.

           隨機分配 (抽籤)病人通波或吃藥,
    通波 21%,吃藥13% 心臟病發。

            2007  COURAGE,更大形研究證明,穩定心絞痛冠心病下,通波仔比較吃藥帶來即時死亡風險 (約200份 1 機會),長遠比較吃藥仍較壞。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70829)

            2009   Teo KK, Sedlis SP, Boden WE, O'Rourke RA, Maron DJ, Hartigan PM, et al. Optimal medical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older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a pre-specified subset analysis of the COURAGE (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Sep 29 2009;54(14):1303-8

                                   認同 2007 COURAGE 研究。

            2009  BARI 2D 研究證明,穩定心絞痛冠心病下,通波仔比較吃藥增加死亡風險。

            2010-09-07 研究 「為什麼明顯吃藥比較通波仔更少死亡,病人仍相信及選擇通波仔手術」 (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

    articleid=746015 )。研究證明,病人心理壓力下,自動高估手術好處、高估不做手術壞處。 (

            2011 美國心臟病協會指引,通波/枝架短期止痛更好效果,但短期病發死亡增加,長遠無好處。通波儀器進步,藥物一樣進步。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9_guideline_2011

         2012-02-27    美國內科檔案研究

    Arch Intern Med. 2012;172(4):312-319. doi:10.1001/archinternmed.2011.1484.

    " Conclusion  Initial stent implantation for stable CAD shows no evidence of benefit compared with initial medical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 nonfatal MI, unplanned revascularization, or angina."

        穩定胸痛冠心病人,快通波仔沒有好處。 不少人以為不用手術,難通血管。又簡化思文字引致簡化思維 (cognitive bias - all or none thinking error) 誤以為通波100%成功或通100%。

    gallery/attachments-Image-32_tide_turn

    (

    用藥通心血管,6個月見效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5_regress_atheroma_2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5_regress_atheroma_1

    改變生活習慣 (壓力管理,飲食,運動) 可通血管

     20 年前已證明可通血管 ( whole foods, plant-based diet, smoking cessation, moderate exercise, stress management techniques including yoga and meditation,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宣傳教育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0_8000_case

    教育資料提供者 - 統計數字要選擇。資料接受者 - 各人心態專注理解不同。

    1) 隨眾(正常人)心理,負面怕病驅動,找病,心急想快醫好病的人,包括心急的醫生 -

         a) 冇病的人 - 看來我都要留意自己有冇心臟病。片面醫療信息入腦。

         b) 日常生活焦慮又有胸口不適病人 - 我可能是冠心病,越想越怕,焦慮引發真心臟病。

    2) 小眾(更健康)心理 ,習慣正面驅動,找健康多於找病的人  -  8000人做手術,有幾多是真急症,幾多是排期做 (2007-2011年 多個醫學證據

    證明,排期通波仔的手術只有止痛作用,反而增加了100份1機會即時猝死或中風、心臟病發。餘下沒有死去的,長期效果亦和

    吃藥冇分別。實證醫學證明,排期通波仔通常醫生都認為是無需通波仔的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746015  ,但病人自己相信認為、不通波除時猝死,又以為醫生建議通波。醫生尊重病人選擇  ) 。

          本港排期通波仔數字少見提及分類真急症 及非急症排期通波數字。你是有正常人性弱點的人嗎?

                            直覺思維,以為最普遍的手術 = 值得做的手術。有人以為藥不能通血管,或太慢,心急做手術以為可以快返工,不用掛心。

     非急性冠心病

           根據2007年至今多份醫學文獻 (如   COURAGE, BARI 2D) 證明一般非急性冠心病胸痛病人 ,包括

    1) 多條冠狀動脈之主幹窄70%,甚致 80%以上

    2) 有間中胸痛,兼同時有缺血證明的。           

    通波仔/支架手術治療以防止猝死,反而會增加0.6%即時死亡 (見下文)及約0.4%即時心臟病發、中風http://www.theheart.org/article/1027255.do ,及其他風險應先積極用藥物處理。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1_courage_1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2_end_point

              吃藥比通波更少出事死亡。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3_non_stenotic

        通波/枝架打通收窄血管不見效,因為很多時心臟病發發在另外沒有阻塞血液之血管,不是 發在已收窄血管。但人們直覺誤導自己。收窄

    的血管吸引直覺注意力,但研究認為胸痛或心臟發作來自其他未窄血管。以上是專研究(開放思維,more open mind?)心臟病之心臟專家之意見。

          人們經常不留意新生大小支流 (collateral) 或支微細血管可替代已收窄的血管,令下游不缺血。通了主窄血管,支流可變阻塞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2_collateral_1

    64 slice CT令血管狹窄現形,引發心魔,加劇潮流

           30年前人們腹痛要緊急開刀,割膽石。和 30年前超聲波開始流行相似,那時醫生用超聲波發現膽石,習慣聯想膽石易引致急症,不如早割。現今64 slice CT電腦掃瞄開始流行數年,有心理心臟病冇心痛的人發現血管狹窄,被血管狹窄吸引 (therapeutic misconception, oculo-stenotic reflex  http://an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746015),引致負面幻想,不安症發作,時間認知障礙發作,渡日如年,引致心急症,選擇200份1機會冒死做手術解決心魔。通波/枝架打通收窄血管比用藥證明長線不見效 (真危症除外),因為很多時心臟病發發在另外沒有阻塞血液之血管。

    認同吃藥重要,口惠而實不 (Lip Service),行動勝於雄辯

              制度下,前線醫生有心無力。由以前醫病為主,學習無時限變為學習有合約時限。很多專科不練習心理治療,醫心理不是自己責任,支持心理才是責任,時間用於學習醫身術考專醫身體專科牌照,時限下較快以物質醫心理,如通波仔醫焦慮。

            冠心病治療,專家認同吃藥重要,但47%沒有缺血證據下即考慮選擇手術,雖然有缺血證據下,醫學證明一般仍應首選用藥: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25_lip_service

    2009年 ,另一   BARI2D   研究亦證明通波仔/枝架 比用藥增加 1.9%(78.9-77)死亡率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4_BARDI

             雖然心理證明可引致心臟病發,以上研究沒有研究病人心理質素分別。會否有心理壓力,隨遇而不安的人,越擔心心臟病越易 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激活致病發?

         美國每年有400,000 穩定冠心病人通波仔 (),0.5%手術死亡風險 = 2000人不必要早死,另0.5% = 2,000人手術引致中風或心臟病發。 香港人口少50倍 (7,000,000 vs 300,000,000) = 每年有8,000人穩定冠心病人通波仔,40 人不必要早死另40人中風或心臟病發? 據資料香港每年共有8,000人通波仔,期中包括穩定冠心病及不穩定急性冠心病。實際比例如何?

    gallery/attachments-Image-59___400_2C000_PCI_for_stable

    不少人誤解冠心病,不自覺要求醫生通波/枝架,以釋自己錯誤信念引致的焦慮不安心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4_10-0-07_annual_in_t_med

    心急不安症發作下,先入為主、自製壓力情緒下,又有治療的誤解,不能理解相反事實證據: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10_allay_fear_1
    gallery/d9a6981ad3c3a0deaeac203f331e0069_contrary_2C_misconception

     自傷矛盾 - 冒100 份1 即時死亡或病發中風風險,希望防止猝死: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8_aus_med_headline

           澳洲心臟研究專家認為人們被傳媒資料誤導,不懂分辨(胸痛 + 冠心病 = ) 隱定胸痛 (stable angina) 或 不隱定胸痛 (unstable angina,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8_aus_med_1

           焦慮症或情緒已證明可引致胸痛,隱定胸痛 (stable angina) 病人 加上片面醫療信息,引致負面思維會增加焦慮,壓力荷爾蒙 藥力上昇,可自行提昇致真正不隱定胸痛 (unstable angina)。越焦慮越胸痛。

       標題片面醫療信息入腦形成直覺常識 - 「心病還須波仔醫」。


    專治療(不是專研究)心臟病之專家,另一角度看醫學研究如 COURAGE(2007) 及 BARI 2D (2009)

    人們天性選擇留意又相信和自己腦海記憶信念相近相同的資料 (defensive mindset), 習慣框內思維。

    1)  作「心病還須波仔醫」小冊子給大眾看的專家, 2009年作書本教育一般醫生關於穩定冠心病 ,不認為通波較食藥差,只認為差不多。但認同穩定冠心病下,藥療是主要選擇,通波只留給藥療無效或大面積冠心病。  重點是穩定冠心病下,病人怕、心急,誤解穩定冠心病為不穩定冠心病。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9_wong_bun_lap

            雖然BARI2D   以上圖表,研究證明通波仔/枝架 比用藥即時增加 1.9%死亡率

    2) 2009年簡化給病人及(未病之)香港市民看之疾病 (負面)資料 - 標題 - 「心病還需波仔醫」。

    冠心病還須波仔醫?   小資料內頁說明通波仔是打通血管第三方法。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9_wong_bun_lap__booklet_3

     人們有自由選擇閱 讀封面或內容,吸收那部份資料。資料介紹打通病人往疾病之道,有事之下引致先入為主選擇。

    更詳細的解釋疾病藥物,導致更情緒化兩極 (All or none) 決定,人性的弱點之一,吸引力法則 (law of attraction)

           一般臨床醫生較少看的流行病研究,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給予患者最詳細的醫療信息 , 會引致病人選擇更極端的治療方案,不

    用藥(懷疑西醫者)或用最大副作用的藥(信任西醫者)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199663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35_extreme_decision_1

              對普通人詳細解釋教育醫療智識如通波仔,原意是方便心臟醫生當要通波仔時減少解釋時間。心理學簡接證明現實後果是未有病已吸引人們選擇通波仔。人總是喜歡選擇明白的人事物,潛意識自動選擇,先入為主,不留意是以偏概全。

              任何醫療智識,幫了一部份人,亦可以害了一些人,尤其現今病人選擇權大又有先入為主信念。2012-05-29 英國醫學雜誌報導,「如何停止傷害健康

    心理壓力證明引致吸煙,高膽固醇,高血壓,增加血栓機會(fibrinogen, platelet),致死。心血管

    狹窄是其一過程 。病是代表應該要開始醫治的標籤。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6_PCI_mortality_1

    1) 醫生尊重病人留意重覆提及的選擇。

    2) 醫生安慰關懷,詳細解釋通波仔,令病人更留意通波仔,忽略藥物。醫生可能認為病人先入為主,迷信要通波仔才安心,不通波仔病人可能嚇死。用語言藥物支持心理不果,醫生有能力用通波仔手術治療心理,因為醫生沒有責任用語言治療心理。病人有偏見,又心急以為快解決問題以安心。

    世界通波仔潮流擴大。

    吸煙是唯一致病原因?身體框內思維?壓力不是致病原因?助長偏見?

      穩定冠心病或根本無心臟病的人如何變為急症心臟病發

             根據之前已入腦先入為主之片面正確醫病信息,以偏概全,配合人性怕死弱點負面思維,認知偏差,放大信息重要性,加劇激活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激活,導致膽固醇增高(壓力反應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引致傷口,作為修補傷口細胞用),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多的纖維蛋白原,導致血塊形成 (原本纖維蛋白原作為 壓力反應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引致傷口止血)。血壓升高,導致對心臟的壓力。更多的腎上腺素,導致心律失常。身心壓力引致最終死亡(過勞死 karoshi),血管硬化只是過程。

    (A) 感受急性壓力 (conscious stress)

    1) 外在人事物信息 ,  天災人禍 (Broken heart syndrome)。

    2) 內在身體信息,習慣偏向負面思維,形成破壞心臟的毒素(壓力荷爾蒙)。

    (B) 忘記了、壓抑了(suppressed) 的信息 (subconscious stress can become conscious)

           a) 心結形成長期慢性壓力,感受習以為正常,但心臟持續破壞中。

           b) 經常接收片面疾病教育宣傳、醫療信息入腦,於一些情況形成感受急性壓力。

    gallery/8222b2610da339c1106e887d427b692e__2C__greek_medscape_1

            身體及心理壓力是冠心病的主要遠因及發作近因, 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活化、高血壓、膽固醇、動脈炎、動脈狹窄都只是過程,不是原因。

          驚恐症 (panic attack) 亦可引發類似心臟發作的感覺而其實沒有心臟病   或引致真心臟發作。

    2011 美國心臟學會通波/枝架指引

          通波/枝架短期止痛更好效果,但短期病發增加,長遠無好處。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9_guideline_2011

    身心分割醫學制度 少理(lip service)之重要發病原因

            雖然心理壓力影響心臟,大量證據:

    1)     Rozanski A., Blumenthal J.A., Kaplan J.;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Circulation 99 1999 2192-2217

    2) Dimsdale J.E.;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51 2008 1237-1246

    3) Chida Y., Steptoe A.; The association of anger and hostility with fu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evidence, J Am Coll Cardiol 53 2009 936-946

    4) Denollet J., Pedersen S.S.; Ang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ardiac patients: the complexity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risk, J Am Coll Cardiol 53 2009 947-949

    5) Rosengren A.,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with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1119 cases and 13648 controls from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64 2004 953-962

     6)  Davidson K.W.; Emotional predictors and behavioral trigger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Cleve Clin J Med 75 (Suppl 2) 2008 S15-S19

    美國心臟學會(2011年)不放在指引: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5_ACCA_1

          雖然證據證明壓力重要性不下於血脂、高血壓、腎上腺素、纖維蛋白原,醫病過程,醫患少處理身心壓力,浪費改善的機會。其實高血脂、高血壓、腎上腺素、纖維蛋白原等不少都是心理壓力引致之生物化學變化過程。 心臟醫生少理心理壓力源頭,只理壓力之後果,因為醫生身心分割處理是正常,制度認同醫生已公平處理。以下來自    http://circ.ahajournals.org/content/104/23/2758.full  只有心理學家或精神科才可研究處理壓力問題。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9A_friedman

           一般心臟病人見心臟醫生,逐漸淡忘心理影響心臟病發,不少人正常心理正常自己製毒 (壓力荷爾蒙等) 習以為正常,或誤以為心理不能練習改善 (fixed mindset)。

    生活習慣調節(包括壓力管理)證明可擴闊血管,不單停止惡化

    純心理壓力可在沒有冠心病的人產生胸痛或心臟病發

    (Broken heart syndrome)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7_irreg_contract

    診斷  -    個心囉囉攣      -    心臟超聲波顯示,這些描述乎合現實

             症狀、病徵、化驗可以和一般冠心病的心肌梗死一樣 - 胸痛,氣促、心電圖改變和心臟肌肉損壞及心臟肌肉酵素的變化。亦可造成急性心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破裂,猝死。2005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醫療中心專家在這些經血管造影證實絕大部份無冠狀動脈阻塞病人

    體內發現腎上腺製造的壓力荷爾蒙大規模增加 7-34倍(腎上腺素,兒茶酚胺),證明了緊張可導致那些沒有心臟病的人變成(非冠心病)心臟病。http://www.forensicmed.co.uk/pathology/sudden-cardiac-death/emotion-and-sudden-cardiac-death/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7_broke_nehart

    過勞死 (karoshi)

            過勞死,源自日語,是一種職業性的突然死亡,因工作過度致死。其原因為由壓力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或是長期疲倦所導致的心臟或中風致死。第一宗有紀錄的過勞死個案1969年發生於日本,當中一名工作在日本最大的報紙公司二十九歲的海外運輸部男員工,在他工作期間突然中風身亡。事件最初不為留意,直到198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同公司幾位較高職位的行政人員正值壯年,卻在沒有明顯疾病的情況下猝死。當地傳媒馬上針對事件報導,並很快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勞死」。在1987年,由於過勞死現象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日本勞動省不得不就因工作猝死的人數作出統計。
     

    gallery/attachments-Image-photo_14_karoshi__5D

          身體過勞工作,心理開心賺大錢 (eustress) - 不易死。

          身體過勞工作,心理憂慮不夠錢 (distress) - 較易死。所以心理壓力引致即時持續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活化、高血壓、膽固醇、動脈炎,才是心臟死亡主要原因。

            現代身體醫學仍停留在醫後果(血管收窄)、醫過程 (血壓、膽固醇、減肥   - 全部都受心理壓力影響)及建議行為健康(煙酒運動食療釋放壓力  - 全部都受心理壓力影響 ) 階段,少理心理壓力原因,容許心理原因繼續惡化。

    開心死 

    gallery/attachments-Image-15_happy_die

    心臟病還須平時醫心理,練習隨遇而安。

     "警列謀殺 拘贏棋翁 老漢輸棋 打架「輸命」[2012-04-12]

            世事如棋,一盤棋局竟變殺人事件。患心臟病的退休老「棋癡」,在葵涌寓所樓下公園,與同廈老街坊對弈,疑半小時內連輸兩局,要求再戰被拒,更被人撥弄頭上鴨舌帽,覺對方存心挑釁,引發扭打滾地一分鐘,輸棋老翁又告打輸,激至氣喘暈倒,送院搶救逾十小時後不治。警方將案件列作謀殺,拘捕涉案的贏棋老翁。.......急症室專科醫生估

    計,老翁與人爭執時,有可能因情緒激動誘發心臟病致死,但有待剖屍驗證死因。"

    醫身體醫心理同時進行

    ,                  心理評估治療,要患者重覆學習記憶處理日常人事物方法,所以最理想是覆診心臟病時每次評估練習逐漸治療提昇心態,不只心理支持或健康行為釋放壓力。心態健康最主要,不止心理正常。

              現行制度,身體醫學醫生如有更多時間,只能更多介紹物質醫病之道。

     
    案例 1

    林瑞麟心臟血管7成閉塞 (19:55)

    "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表示,心臟一條支血管出現7成閉塞,所以需要做通波仔心臟心術。

    林瑞麟今日在瑪麗醫院進行心臟檢查,並隨後進行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手術進行順利,林瑞麟於手術後健康狀況良好,預期可在明日恢復工作。

    林瑞麟表示,醫生檢查時發現一條血管的膽固醇有7成凝結,情況比較嚴重,所以需做手術。他表示,在手術後情況良好。由於醫生要求病人做手術後,要臥12小時,所以未能出來解釋病況。

    在林瑞麟於今日放病假期間,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一職,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黃靜文署任。"

              根據 2007年後之醫學證據,林司長冒了原本不必要的200份1死亡風險。

    直覺錯誤自動思維: 「7成凝結,(自以為 )情況比較嚴重,所以(自己先入為主意見當必要)需做手術」。通波/枝架打通收窄血管醫學證明不見效,因為

    很多時心臟病發發在另外沒有阻塞血液之血管,不是發在已收窄血管但可能林司長直覺不健康幻想(自以為健康)誤導自己。

     【xx專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林瑞麟的心臟一條支血管栓塞超過七成,要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中大醫學院心臟科主管余卓文醫生表示,人主要有3組血管負責輸送血液至心臟,即使3組支血管閉塞超過七成也不會造成即時生命危險,不過情需要正視。"

           為什麼「不會造成即時生命危險」下,司長選擇冒即時 200 份1 生命危險?


    案例 2,正常的不健康心理

              男患者有忌諱年齡 (80歲) 【正常的不健康負面心態 1 ,加強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活化破壞】,平時有膽固醇、臨床醫生認為是隱定冠心病。欲長途機探子女,怕心臟病發【不健康心態 2】,醫生建議照血管 【用物質希望各人安心】。發現70%收窄,直覺以為隨時發作【不健康心態 3 ,心急病加深,以為隨時可能等於即時】,忘了CT顯示已有明顯支流冠心血管 (collateral)生長替代已收窄血管,選擇通波仔以安心 【急用手術醫急性焦慮不安症,比平時做更多實物治療才安心】。忘了因通波仔而200份1即時猝死或中風風險遠大於繼續吃藥 【不健康心態 4,情緒壓力荷爾蒙蓋了部份理智下偏聽偏想】。

         通波後更自覺身體不如前 【手術引致抑鬱】,怕血管再窄,胃口下降,消瘦。表面故作平靜,壓抑內心不安,不練習建立更健康心態改善自信。自我健康信心因受人性弱點,從眾心理(男性平均壽命),片面醫病信息病毒入腦 (血管窄易猝死,要通波仔)影響而不足,找到第一他信(通波仔)後,再轉而找他信 (宗教,另一從眾心理),希望令自己安心。 (self denial rather than seeking psychotherapy for multiple biased  imaginations which can repeat itself)。自己不思巧增加自信,念經希望快他信。

    討論

           自限思維,以為人性怕死心理很難改善。不知道或不太相信神經可塑性,壓力荷爾蒙,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之重要性,及要有改善信念,每個人很易改善自己心理性格之科學事實。科學證明 positive aging 令人更長壽,期間更健康開心。信宗教(古代群眾心理自療)信心不足,可引致破壞性念經方法如 「保佑我不要心臟病發」。2000年前經文是群眾心理治療,當時沒有現代身體疾病分類(世衛WHO,ICD-10),不為每一種病而寫。不明白現代心理科學說明念「不要心臟病發」可以等如 叫自己加速心臟病發。這些錯誤,個別心態提昇治療可以更正。

           疾病縮短壽命,身體醫學預防治療疾病,只能預防縮短壽命,不能延長壽命。找醫生只找病(狹義醫學,醫病),不能令人更健康。現今證明更現反效果。 科研

    證明,個人養生身體健康快樂長壽、減少疾病之道在心態(廣義醫學,身心醫學,醫人)    正確正面態度已證明延長 7.5年壽命,減少中風、心臟病、感冒等。期間生活更開心更健康。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150226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891252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positive-thinking/SR00009。     健康包括適應未來人生轉變的能力。只重視現時冇病時練習健康心態,不自知(健康要求者)知人(健康醫療供應者),不練習疾病中健康心態,亦會令疾病惡化,亦更易自找醫學傷害。    

            身體不適,一般先見醫生。群眾心理教育講座,用心理支持醫病,不敵醫生一對一先專用物質找病醫病。

    精神科醫生,請心臟科醫生說心臟病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6_anxiety_and_heart

    2012年醫學研究,如何停止通波仔潮流?

         雖然大量心臟文獻及心臟醫學會共識,除了真身急症而不是心急症發作,心臟病胸痛應用藥而不是通波,美國 400,000人仍選擇冒死通波仔,求安心。帶來 即時100  份 1  死亡或中風,長遠效果不比吃藥好,但即時解除病人焦慮,令病人滿意放心。病人不會有 150-200個  (Dunbar number) 親友通波仔而致死,自以為好彩通波仔救命。說須要做手術,形成宣傳給親友。其實是心理層面,沒有「醫學心理」治療,才須用手術醫心理

    Widespread use of stents questioned

    28 February, 2012 Nyssa Skilton 2 comments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7_400_2C000_1

             醫生受訓練正常地負面向病思維,給多種病態選擇? 有醫德但向病思維產生負面情緒,受壓力荷爾蒙控制的醫生可能好心做不好事,認為自己好建議 (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2/120228114308.htm),推動病人病向淺,但可能過度醫。

            病人正常地負面向病思維,留意病多於留意健康,以為好壞處差不多時,會有病態決定,唔做手術以為失機會 (又病態思維),不想後悔。不練習隨遇而安思維。

              正常地醫者病人負面向病思維,互相傳染,惡性循環。正常地加深壓力荷爾蒙、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心理神經免疫破壞,易發怒,加大心臟病發風險。結果互相不安症,變為互相心急症發作,高估手術好處(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2/120228114308.htm) ,以手術令人安心  。醫患最後用手術去平衡負面思維,變為正面安心思維。但實證醫學證明,通波仔事實更快死。

    gallery/attachments-Image-28_dis_doc

     誇張語言負面情緒可誇大壓力,加速推動行為。不通波可能嚇死。

         手術如成功令病人安心後,病人一般會拒絕分析曾做非必要手術 (self denial) ,挽救尊嚴,情願相信必要通波 (事實上心理必要通波仔,他信)。後果是因

    信自己真大病要手術救命,繼續破壞自己未來健康自信心,等於壓力上昇。通波短期快醫不安或焦慮、放心,中期自我健康形像破壞,負面不開心抑鬱可傳染家人,又令自己身體之後更易病。要宗教快速支持心理 (又找他信)。

    開放思維,接收新資訊,可建立更自信,更少須要他信 (手術,宗教)。

          滿足於正常,不求更好,在群眾行為中 (流行手術之統計數字)尋求安全感,人做我做之基本心理,亦會被群眾死亡感 ( 統計數字,平均壽命,年紀大機器壞,夠年齡了)影響。

     奧運冠軍 (身體表現) 的運動員主要比較 (思維) 自己的作天,求每天更好少少,而不是比較別人的今天。